2013年關鍵字不僅僅屬於高票房和大導演,我們不妨將視線從鎂光燈下稍稍挪開,去看一眼小成本、小眾製作。
  每年的華語影壇總會涌現出幾部小成本口碑佳片:2011年是《鋼的琴》,2012年是《萬箭穿心》,今年則是《美姐》和《大明劫》。《美姐》是導演郝傑在成名作《光棍兒》之後再次聚焦山西農村,既對民間戲曲二人台進行了原汁原味的表現,又關註了農村社會的情愛婚戀,有好房網土得掉渣的真實,也不乏觀賞趣味。《大明劫》則是《萬箭穿心》導演王競的歷史題材嘗試,在玩世不恭的古裝戲充斥熒屏銀幕的當下,延續了嚴肅史劇的傳統,雖然呈現略顯捉襟見肘,但不乏誠意與思考。
  當然,一如既往,這兩部作品的票房成績都不理想。事實上,如何在贏得口碑的同時贏得市場,是國內小眾製作的普遍難題。在這景觀設計種情況下,相較於個別佳作的出彩,夠得上影壇大事的,莫過於後窗放映的應運而生。
  得名於西祠衚衕論壇上知名版面“後窗看電影”,後窗放映在幾位“迷影人”的熱情下組織起來。這項活動挑選了一些在影迷中聲名在外,但在電影院里難得一見的國產小眾影片,在全國範圍內巡迴放映。其中既有《超越那一天》《記憶望著我》等首次放映的新作,也有《我們天上見》《萬箭網路行銷穿心》等已上過院線的口碑佳片。最重要的是,這項活動不是靠熱情組織幾場校園或者咖啡館內的教學觀影而已。它的放映都選擇在城市核心影院售票公映,一年不到已經在全國17個城市40多家影院放映了近千場。而年底的《千錘百煉》更是計劃在全國超過300家影院同期上映。中國影迷們一直以來期待的藝術院線,通過後窗放映的努力,部分得到了實現。
  這意味著國產小眾電影終於從半地下純藝術的狀態,開始產業合作的嘗試。從美國的經驗來看,獨立製作和電影產業從來不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它完全可以作為產業的一部分:一方面獨立電影人描摹出有別於類型標準的異色,在主流商業片之外,給觀眾更多的選擇空間;另一方面獨立製作也在為產業生存造血。北美最知名的獨立影展聖丹斯已成為電影工業的選秀大會,大片商和投資人不僅可以從中淘出具有潛質的成片,更可能挖掘到電影天才的璞玉。諾蘭、昆汀這些影星,都曾在聖丹斯走上一遭。所票貼以,與其埋怨市場蕪雜,不如切實行動起來。西方有這樣的諺語:“打不過就加入”,既然大盤欣欣向榮,幹嗎把空間都留給爛片?先努力融入,即便不能改變時局,也能讓小眾佳作不致埋沒在早場的三日鮮。
  坦率地講,從後窗放映,到真正的藝術院線,過程還很漫長。不管這一步是阿姆斯特朗那樣影響深遠的歷史改變,還只是幾個“迷影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試水,對觀眾而言,吃慣了大魚大肉,品嘗一下獨門料理,何樂而不為?
  (原標題:期待小製作電影有更多成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h22ghpsu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