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郭璟 實習生 徐亞男 攝影 李文彬
  “巴渝風貌”、“抗戰陪都風貌”的字眼都是耳熟能詳的,可是在重慶,到底什麼樣的載體才能與之相匹配?近日,市規劃局組織提煉出“傳統巴渝、明清移民、開埠建市、抗戰陪都、西南大區”5類都市區歷史文化傳統風貌特征,將磁器口、十八梯、黃桷埡等9個巴渝老街,以及豐盛、金刀峽等4個巴渝古鎮歸納為“傳統巴渝風貌”。
  今年以來,市規劃局組織編製了《重慶都市區傳統風貌保護與利用規劃》,並開展了《重慶都市區歷史文化變遷與空間演變研究》、《重慶都市區特色景觀與風貌要素研究》等子課題研究,規劃提煉出“傳統巴渝、明清移民、開埠建市、抗戰陪都、西南大區”5類都市區歷史文化傳統風貌特征。
  根據相關研究,提煉確定了主城區28個歷史文化傳統風貌片區、403個歷史遺存點以及58個文獻可考的風貌記憶點。
  磁器口、十八梯、黃桷埡等
  9個老街被歸納為傳統巴渝風貌
  5大類都市區歷史文化傳統風貌特征的第一種就是傳統巴渝風貌,山城老街、巴渝古鎮、弔腳台院這類老重慶記憶都被歸入巴渝傳統風貌。這一類傳統風貌以傳統民居、府衙廟宇等建築為載體,以木構穿鬥、坡檐街廊、弔腳台院的建築風格和明清城牆、山城老街、巴渝古鎮的空間形式,呈現了重慶依山就勢、隨意賦形、疊屋累居的山城風貌。
  其中,片區包括明清城牆遺址;磁器口、金剛碑歷史文化街區,十八梯、山城巷及金湯門、魚洞、寸灘、同興、木洞、黃桷埡及塗山歷史文化傳統風貌區等9個“巴渝老街”;豐盛、金刀峽、走馬、龍興歷史文化名鎮等4個“巴渝古鎮”。
  湖廣會館、東水門
  是“明清移民風貌”
  以南北多地會館、宗祠為載體,集中體現南派裝飾以及官式合院等建築特色, 被稱之為“明清移民風貌”。這一類傳統風貌為重慶註入多元建築風格,以植根於巴渝的“八省會館,移民驛站”,為山城增添多元文化景觀。片區包括湖廣會館及東水門歷史文化街區和魚嘴歷史文化傳統風貌區。
  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等
  是開埠建市風貌
  開埠建市風貌以“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白象街及巴縣衙門歷史文化傳統風貌區”等為代表,以海關洋行、兵營教堂等為載體,西方建築風格與重慶獨特山地環境、建築文化相融合,形成中西合璧、細部精美的近現代折衷主義建築風格,片區中除了慈雲寺、白象街外,還有打銅街歷史文化傳統風貌區、北碚老城歷史文化傳統風貌區。
  李子壩官邸舊居、老重鋼
  是“抗戰陪都風貌”
  此外,主城區還有諸如抗戰時期的“官邸舊居”,與同盟試管、政要機構、兵工基地等一起,它們被列為抗戰陪都風貌,這一類建築延續了建市時期近代城市風貌,類型多樣、風格簡樸,片區包括以“政要機構”為主體的中山四路歷史文化傳統風貌區,以“官邸舊居”為主體的李子壩、山洞、南山及黃山歷史文化風貌區,以“兵工基地”為主體的第二十一兵工廠(長安廠)、第二十九兵工廠(重鋼)歷史文化傳統風貌區。
  人民大禮堂、大田灣歷史文化傳統
  風貌區是西南大區風貌
  最後一類是西南大區風貌,這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以人民集會、文體事業等公共建築為載體,形成的對稱佈局、氣勢恢宏、立面造型構圖嚴謹、細部檐口裝飾線腳具有明顯特征的建築形式,展現了新中國大規模建設的城市風貌。片區包括人民大禮堂歷史文化傳統風貌區和大田灣歷史文化傳統風貌區。   (原標題:主城幾百個歷史文化景點統一划成五大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h22ghpsu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